御史中丞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御史中丞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司马懿)

广告位

刘伯温自从投入朱元璋的队伍后,一直跟随在朱元璋左右,作为朱元璋的军师运筹帷幄,功不可没。元至正二十三年(136…

刘伯温自从投入朱元璋的队伍后,一直跟随在朱元璋左右,作为朱元璋的军师运筹帷幄,功不可没。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五月,刘伯温进入礼贤馆,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七月,被朱元璋任命为太史令。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即位于应天(今南京),宣告大明王朝的建立,年号为洪武元年。大明王朝的建立,文武百官需要重新任命,朱元璋任命了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常遇春等一大批官员。由于去年十月九日,刘伯温刚刚被朱元璋任命为御史中丞。这次,刘伯温除了原职不变外,还多了善资大夫、兼太子赞善大夫(其实这不过是个虚职而已),御史中丞才是实职,一个正二品官。

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朱元璋追封刘伯温的祖父母、父母为永嘉郡公、郡夫人。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任命刘伯温为弘文馆学士。弘文馆学士虽无实事,却有荣誉,相当为现在的文学院院士,以刘伯温的才学,是当之无愧的。

朱元璋并不是忘记了刘伯温的功劳,而是他首先想到的是跟随他南征北战的那些淮西弟兄们,他认为这些人的功劳最大,要不是他们为他拉起一支队伍,出生入死,怎么会有今天?先对他们封功论赏也是在情理之中,朱元璋首先要稳往这六公二十八候。

接下来,朱元璋才考虑后来加入**的诸位,于是,过一个月,刘伯温才被朱元璋封诚意伯。与他一起封伯爵的还有中书右丞汪广洋,被封为忠勤伯。不过在刘伯温与汪广洋之间,他有意压低了刘伯温的待遇,让刘伯温难堪。

朱元璋不重用刘伯温,综合学者们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朱元璋用的是刘伯温的才,而不是刘伯温这个人。

刘伯温用他的才能和智慧为朱元璋平国取天下,特别在政策取向上是起了决定性作用,这点朱元璋不否认,过去一直对刘伯温很尊重,也说明有依懒于他。但**成功后,情况起了变化,他已是万人之上的皇帝,对刘伯温的才是要的,人不一定重用。

二、 朱元璋用元朝的旧臣不放心。

既然可以背叛元朝的主子,同样也可以背叛他,因此对从元朝过来的人的忠诚度产生了怀疑。朱元璋常说:“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如取自元之手,他也有不忠之嫌,起码也是个造反派。当皇帝后,情况就不一样了,他必须从自己的利益考量,不能重用弃元投明在忠诚度上有问题的人。

三、朱元璋在用人上有地域亲疏。

李善长、徐达、李文忠、胡惟庸、常遇春等一大批将领都出自淮水流域,与朱元璋是老乡。他们在二十岁起一直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同生死共患难,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

**成功后,朱元璋当然不会亏待。如开国丞相李善长,曾是淮西的富商,主动奔投朱元璋,并拿出三万两银子资助部队,十几年来一直为朱元璋管理军需粮草,功不可没。又如徐达,二十二岁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在明朝开国功臣中位列第一。在朱元璋眼里,刘伯温军龄不到八年,与他一起南征北战的弟兄们相比,自然要排在后面。这也是情理之中,说明刘伯温的功劳与他们比起来只能在公、候之后,似乎也有点道理。

关于作者: 鸟叔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