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和副教授哪个更厉害(讲师与副教授不是一个专业)

广告位

#头条创作挑战赛#@那些无名之辈琐碎杂谈? 从我之前的文章和微头条的评论来看,我发现很多人觉得青年大学老师是最…

#头条创作挑战赛#@那些无名之辈琐碎杂谈?

从我之前的文章和微头条的评论来看,我发现很多人觉得青年大学老师是最轻松的工作。希望通过本文,来帮助来自五湖四海的今日头条的友友们对科研事业和科研工作者有更深入的了解,对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规划。

一. 社会对青年大学老师的认知偏差

高校工种太多。既有每天朝九晚五准时下班的行政岗,也有天天加班的 996 行政岗;即有每周两节课,月工资 3000 的划水教师,也有十几年前稳坐教授博导的时代红利享受者,还有比个体户还累的青年教师。

大部分人接触到的是没什么教学任务的高校教师。每天工作繁忙的人你是接触不到的,而社会上又很容易以部分群体代替整个群体,因此认为青年大学教师工作非常轻松也就不足为奇。如果将青年大学教师岗位认为是一项每天无所事事,朝九晚五,没有工作压力的工作话,只能证明没有考虑工作性质的差异

中国高校生态的严重分化。985211一个生态,普通学校一个生态,相互无法理解对方的生态系统。对话双方虽然都在谈高校教师,但没有说明是什么级别的高校,哪个地区的高校。

中国现在有高等院校 2879 所。其中本科院校大概 800 多所,一本院校 300 多所,211 院校 100 多所,985 院校 39 所。二本院校、三本院校里也有大量的教授、副教授、讲师。相比起来,按数量来说 985、211 学校是高校里的少数派。

理论上说,只要你进了这近 3000 所高等教育机构中的任何一个单位当老师,都可以被称作 “大学老师”。而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教授还是 985 的教授,虽然含金量差别很大,但都是领域的内的最高职称。只是,不同院校老师的待遇,压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于中国绝大多数的高校教职工来说,高校老师当然是一份轻松且压力没有那么大的工作。在多数派高校里,没有科研要求,绝大多数老师每周就是上上课,也没什么考核。在少数派高校里,除了上课,科研要求层层加码,施行预聘制,三年一评,非升即走。青椒们疲于奔命,惶惶不可终日,说是最不轻松的工作也不为过。

最近这几年学历和学术成果贬值速度简直是指数级。在 2012 年,某些 211 学校还在招硕士,去某 C9 当老师科研成果只要有一区文章两到三篇就能带编制。到了 2015 年,某些 211 招聘带编制无考核要求的老师,就变成本硕博都必须 211 以上,且有两篇不限区 SCI。到了 2018 年,大部分 211 招聘的要求升级为需要考核不带编制,且发表过统计学顶刊的博士。

进人难度的增加,直接导致评职称难度呈指数级上升。2012 年硕士还有机会上副高。2015 年有青年基金加两篇二区文章即可不参评直接上副高。2018 年就需要青年基金加 5 篇 SCI,并且其中一篇二区以上才可以评职称。而社会的认知往往要晚于真实的现状,就跟你问深圳房价多少一样——2015 年还有好多两三万的地方吗?怎么就买不起房了?所以,有时候我都不屑于和这些人解释。

二. 青年大学老师为什么逃离科研

目前,中国面向学术界新人的第一大基金是青年研究基金 (Young Research Fund),约占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SFC) 预算的 20%,但是每个项目在三年期限内只有 24 万元。第二大基金是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期限为两年的项目总共能获得 5-8 万元。

坦率的讲,这些科研经费很多时候都不能满足需要,甚至都不够购买必要的实验室试剂和耗材。正因如此,许多年轻的研究人员都在积极的申请海外的 Ph.D,结果是,这些年轻人把科研生涯中最宝贵的时间贡献给了那些留学国家,很多科研实力强的也会因此留在国外。

科研人员待遇水平较低。大多博士毕业与博士后出站后只能拿到讲师或者副教授待遇,年薪可能就十几万出头。寒窗苦读数载,拿到了国内最顶尖学校的最顶尖学历,结果得到的薪水不如随便哪个二三本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甚至不如一些学的好的专科生,更比不过家乡里那些早早辍学做小生意的小学初中同学。留在科研界,可能真的无法养活自己。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其实很多行业都是干得越久越有经验越有优势,跳槽收入翻倍。但是高校老师除了那些干得特别好的,有人才帽子的,很少见跳槽的。因为很多帽子有年龄限制,所以学校招人往往也有年龄限制,比如博士不超过 35 之类的。

所以普通高校老师跳槽大多都是从好学校往差学校跳,很少像从前那样,出去读个博士、读个博后就能跳槽去更好的学校。因此很多刚毕业的博士觉得自己甚至还不如中学教师,至少很多授课能力强的中学教师四五十岁还大把私立学校抢着要。如果无法续聘,90% 的青椒职业生涯 35-40 岁就结束了,只有 10% 资历雄厚能熬出头,但是外行眼中只能看见 Top10%。

最后

没有留在高校不代表逃离科研,许多高科技企业需要解决实际中碰到的技术难题,谁说去了企业就是逃离科研呢?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许多去了工业界的博士不仅是看清形势,同时也是科研和技术能力过硬的体现。相反,有些人拼命留在学术圈,是因为他们博士期间的工作并不足以让他们有能力去工业界解决问题,他们相信自己只有留校一条路。

总之,许多博士生没有呆在高校,这是博士人数爆炸以后的必然结果,并不能说明博士生们在逃离科研。希望越来越多去了企业的博士,能向工业界证明知识就是力量,学术也能赚钱。留在高校的人也不应该觉得自己是某种竞争的胜利者而在象牙塔里沾沾自喜, 应当做出更多思想上有趣、实际中能用的结果,从而获得象牙塔外社会大众的认可。大家对高校教师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那些无名之辈琐碎杂谈?。

关于作者: 鸟叔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