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走了之后家里有什么忌讳(家中老人走后有什么讲究)

广告位

百善孝为先,在农村有句老话叫“人过七十不上坟”,为什么人七十岁后不能去上坟?难道有什么禁忌吗? 丧葬文化是我国…

百善孝为先,在农村有句老话叫“人过七十不上坟”,为什么人七十岁后不能去上坟?难道有什么禁忌吗?

丧葬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宗教观念和伦理观念紧密相关。古人讲究“入土为安”,讲究“披麻戴孝”,亲人去世后,通过丧葬这一种形式和手段,死者得以安息,生者得以庇佑。

《中庸朱注》中记载:“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古代的人们认为,人是有灵魂存在的,人死后通往另外一个地方,还有感知需求,所以在丧葬过程中,亲人要为死者创造尽可能个生前一样的环境条件,像秦始皇兵马俑和明十三陵地宫,都是最直观的见证。古代很多人都追求“厚葬”,厚葬也是古代孝道的表现形式。但是“孝”应反映在生前,而不应表现在死后,这种攀比的心理我们应摒弃,追求“厚养薄葬”才是正确的价值观。

“孝道观”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父母在世子女要敬孝,使其得以善终;父母过世,子女要“追孝”,要“永言孝思”。逝者安葬后,人们通常会在忌日、正月十五、清明节、七月半等重要日子节点去上坟,上坟一是为了去看望逝者,都会携带糕点、水果、烟酒茶、纸钱、香火、花圈等去祭拜;二是为了打理坟墓,坟墓旁的一些杂树、杂草都要进行清理,如果坟墓凹陷了还要进行培土,“上坟”也是孝道最直观的表现,在农村如果那家的祖坟长期没有人打理,那么就会认为是不孝的表现。

在传统文化中,上坟是一种传承,是对先人缅怀的一种方式,上坟是最好的尽孝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去上坟。在农村有句老话叫“人过七十不上坟”,说的就是老人过了70岁就不要去上坟了,至于原因,主要又以下4点:

一、身体不适应

古代物质匮乏,医疗条件更是落后,人们的寿命相对现代人来说要短很多。在古代有句老话叫“人到七十古来稀”,说的就是人到了七十岁可以算非常长寿了,此时人的身体机能已经严重下降,很多老人由于腿脚不便,已经失去正常的行动能力,只能躺在床上,由于身体原因不方便去上坟。

此外,古代的坟墓一般都会安葬在比较偏僻的位置,如农田里或者荒山上,路会比较狭窄,可能坑坑洼洼的,不像现代有水泥路、有小汽车,对于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去上坟很容易摔倒或者摔伤。因此,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尽量别出远门。

有句老话叫“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古人到了七十岁算是高寿,再往后人可能随时就会走,因此上了七十岁的人忌讳长途跋涉,为了以防万一,最好别跟着去上坟。

二、容易触景生情

人到了七十岁,可以说各种酸甜苦辣都经历过了,因此上了年纪的老人很容易触景伤情,泪点会越来越低。上了七十岁的老人去上坟,可能会回忆起自己得父母,会回忆起种种往事,有的老人可能会失声痛哭,情绪过于低落可能会引起抑郁或者病症。

上了七十岁的老人看到坟墓,很可能会联想到自己不久也要归尘土,一些老人会感到害怕或者焦虑,这种焦虑或者害怕会严重影响老人身体健康。因此,子女应尽量避免上了年纪的老人陪同去上坟。

三、坟墓边阴气太重

古人比较迷信,认为人死后有灵魂,因此就有了“鬼魂”传说。坟墓是阴气比较重地方,相传鬼魂比较多,而老人本身阳气不足,如果有点风吹草动可能就会受惊,会被误认为是碰上脏东西了,会显得不吉利。因此为了老人的身体和心理着想,人到了70岁就别去上坟了。

四、为了培养后辈“尽孝”

人死后也要尽孝,而上坟是为逝者“尽孝”最好的表达方式,正常情况下每年至少要去上一次坟。

到了七十岁,很多事完全可交给后人去做了,就比如上坟就没必要亲自去了,让后辈独立去上坟可以考察后辈是否有孝心,像有的后辈连自家的祖坟都找不到,那就是典型的“不孝”的表现;有的后辈去上坟会“敷衍了事”,如不带祭品、不清理坟墓周边的树木,这也是不孝的表现。

人过了70,上坟这种事可以让子孙独立完成了,可以培养后代的孝心。此外,人到了七十也算半个圣人了,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要亲力亲为。

总结,上坟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是“孝道”的表现,但是并不是说上坟每个人都要去,农村老话“人过七十不上坟”可以说饱含智慧,但是对于现代社会,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了,如果人过了七十身体还健康,那么跟随子女一起去上坟也无妨,毕竟人无论年龄多大,在父母眼中都是孩子。

你认为老话有道理吗?欢迎留言。

关于作者: 鸟叔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