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什么时候(重阳节是什么时候过的)

广告位

今又重阳 说到重阳,人们都会想起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今又重阳

说到重阳,人们都会想起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在诗词里体会重阳节的意蕴时,我们也会忍不住想,要是穿越到古代,我们会怎么过这个节。


农历九月九日,菊花开满陌上,藏了一个秋天的酒适时被挖起来,为这美好的节日助兴。

重阳节是夏历九月九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的月、日都是九,故曰“重阳”。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之所以有重阳节,用曹植的话讲,是月和日都是九,老百姓都说这个数吉利,“宜于长久”。


重阳节在战国时期已经萌芽,作为一种节日,在西汉已经产生了。《西京杂记》载:“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云,在宫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糕),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风俗活动很丰富——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


两汉以后,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沿袭成俗,当时的人已经认为这些习俗能祛除邪气、灾厄。

西晋周处《风土记》载,茱萸到九月九日成熟了,味道特浓,色特别红,做茱萸囊插头,能避恶气御寒冷。该书还记载,“汉俗,九日饮菊花酒以祓除不祥。”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有“九月九日,可采菊华(花)”的记载。陶渊明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宋元之交济南人周密《乾淳岁时记》载,南宋虽然是偏安江左的小朝廷,过重阳时在庆瑞殿“分列万菊”,且点菊花灯。

至于重阳节登高的名胜,则和项羽有关。楚汉战争时,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在城南南山检阅士兵操练兵马,故名项羽戏马台。《南齐书·礼志》载,东晋末年的大将宋公刘裕在彭城,九月九日“出项羽戏马台,至今丞相以为旧准。”由于项羽戏马台是刘裕重阳登高处,以后宰相都要在重阳到此登高。因而成为重阳登高、赋诗的名胜。


过节,当然少不了吃——不仅食糕,还互相送,糕上面还插小旗。

咏菊、饮酒、赋诗,是皇帝百官及文人学士的高雅之戏,普通民众最流行的是重阳节蒸糕互相馈送。虽然糕到什么时候出现还未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到隋朝,重阳节吃糕尝新蔚然成风。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食蓬饵饮菊花酒》讲:“九日食蓬饵(糕)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因以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


隋唐以后,产生出重阳节食糕的种种风俗,糕的种类与花样也名目繁多。《东京梦华录》卷八《重阳》载,重阳前一二日,人们纷纷蒸糕相送。上插剪彩小旗、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等。

许多地区过重阳节都将嫁出去的姑娘接回来,来往过程中则互送花糕,名曰“追节”、“迎九”,河北一带叫“女儿节”。有的切一块糕,贴到孩子脑瓜上,祈祷三声说:愿儿百事俱高。

汉晋以后,皇帝百官、文人学士登高饮酒,赋诗咏怀等风雅之事,史不绝书。关于重阳节的诗文,传颂千古的佳作应属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东晋陶渊明辞官隐居,重阳节无酒,空对菊花惆怅,江州刺史王弘派白衣使者为他送酒,写下了《九日闲居》诗,其中有“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何如蓬庐士,空视时运倾”的名句。这就是“陶公咏菊”、“白衣送酒”的故事。唐初王勃《九日》诗,描写的就是这件事:“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大概是王勃最喜欢重阳节赋诗作文,还借助重阳节饮酒赋诗的风俗,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滕王阁序》。《新唐书·王勃传》载,王勃路过南昌,恰碰洪州都督阎公九月九日大宴滕王阁。既然是重阳节大宴,作诗是少不了的,可需要最有才华的人写个序言,这就是“滕王阁序”。都督原计划让他的女婿作序,以在宾客面前夸耀,故意拿出纸笔让宾客们写。宾客们哪敢在都督面前占上风,纷纷谦让,王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让手下看王勃写些什么,逐句禀报。当都督看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佳句时,由衷感叹说:“天才也!”




重阳节写诗,李清照重九写的《醉花荫》,是千古名篇:“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辛弃疾则写过一首《念奴娇》:“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共一矣?落帽参军华发。”



传说很奇特——重阳节还曾是古代最早的“三八妇女节”

有关重阳节的传说很有意思。东晋时期的江南还把重九作为妇女休息日。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五载,安徽省全椒县有一姓丁的媳妇不堪恶婆婆的虐待,于九月九日自缢而死。这位媳妇还不错,没有忘记受苦受难的阶级姐妹,变为神灵托身巫祝说:“妇女天天劳作,不得休息,九月九日不能再干活。”于是,江南人尊她为“丁姑”,把九月九日作为“息日”。这是古代典籍中唯一记载的妇女休息日,应该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三八妇女节。


《搜神记》记载了重阳节的一段与七夕节类似的传说。曹魏时,有个叫弦超的家伙每到晚上就梦见有一仙女自称是天上玉女到房中,后来果真就和梦中仙女结为夫妻。可这弦超管不住自己的嘴,把这件事泄露了出去,仙女就飞上天了。弦超追悔莫及。五年后,弦超因公事去洛阳,又巧遇仙女,二人破镜重圆,但往日的好景已不再来,他们只能是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日和每月的初一、十五晚上相会。这个传说和牛郎织女的传说一样,反映了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重今生,轻来世,重人间,轻天堂的价值观。

关于作者: 鸟叔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