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灵魂)

广告位

历史发展到今天,什么是中国文化,答案是中国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例如,儒家伦理、诗词歌赋主要属于精神价值;…

历史发展到今天,什么是中国文化,答案是中国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例如,儒家伦理、诗词歌赋主要属于精神价值;几大菜系、中医中药主要属于生活方式。

在中国文化的大盘子里,什么是山西文化?什么是上海文化?那就是山西人、上海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再进一步,什么是八零后文化、九零后文化?是指不同年龄层的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我发现,很多学者讲文化,对上,不问鼎精神高度;对下,又看不起衣食住行,一直在故作艰深的咬文嚼字中做着“小文化”、“死文化”。

我的最短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出发,上精神之天,入生态之地,以新的活力创造新的文化。

说到这里,我还只停留在这个定义的上半句,现在要说下半句:“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经过长时间的沉淀,一定会结晶出一个东西来。这个东西,就是集体人格。

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生命格调和行为规范。集体人格,是指一批人在生命格调和行为规范上的共同默契。这种共同默契不必订立,而是深入到潜意识之中,成为一种本能。

这个学术深度,最先是由大家熟悉的弗洛伊德创建的。他提出的“集体无意识”,已经打了一个基础。更重要的是,他的学生和对手荣格,明确得出结论:一切文化最终都会沉淀为人格。荣格又说,对人类各民族而言,更重要的是集体人格。

荣格以歌德的作品《浮士德》为例,说明浮士德就是德意志民族集体人格的象征。这种集体人格是由文化沉淀出来的,早就存在,歌德只是把它写出来罢了。因此荣格讲了一句著名的话:“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在这里,荣格把“浮士德”当作一种集体人格的象征体。

同样,中国文化的最后成果,也不是一大堆书,而是一大批人。也就是说,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荣格关于集体人格的说法,被一个比他小六岁的中国人听到了,那就是鲁迅。鲁迅也希望为中国人寻找集体人格,那时候他说的是“国民性”。他找到了一个“国民性”的象征体,那就是阿Q。

除阿Q之外,鲁迅在《孔乙己》、《药》、《故事新编》等作品中,都在寻找“国民性”,也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在这一点上,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一个比得上他。

大家一定会说,鲁迅所寻找到的集体人格,都带有很大的负面性。确实,这也正是鲁迅对中国文化的严厉解剖。

因为按照荣格的理论,阿Q、孔乙己正是中国文化沉淀出来的结晶体。鲁迅明白,改造国民性,提升阿Q、孔乙己等人所象征的集体人格,才是中国文化的出路。

说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我的文化定义所包含的三个关键词:精神价值、生活方式、集体人格。定义虽短,内容却很丰富。

关于作者: 鸟叔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