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谢利

广告位

《绿皮书》得分6.8分 1.刘宇清:9分 电影学者,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近几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中,《绿皮书》是…

《绿皮书》得分6.8分

1.刘宇清:9分

电影学者,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近几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中,《绿皮书》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叙事不疾不徐,情感宠辱不惊,思想润物无声。无论批评还是歌颂,好电影都需要政治正确,尤其是关于平等权利、生命尊严的政治。

一则关于真实人物的小传,用旅行、喜剧、音乐的方式,再现上世50-60年代的平权运动,看似浮光掠影,实则深触人心。影片表明:美国是一个值得尊重/热爱的国家,但这一切都来之不易。我们不能因此而批评影片思想保守甚至粉饰现实,相反,我们应该诚心正意,学习包容和真爱。国家、族群和家庭,都系于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雪利博士就象一放弃偶像包袱和教化束缚的圣人。意大利人的家庭/家族观念仍然象在《教父》中那样深具魅力。

就表演而言,两个男人的对手戏,静水流深,弥足珍贵。看了弹奏钢琴的段落,回家马上重温一遍《闪亮的风彩》(Shine)。

2.秦婉:8分

凤凰电影策划。

经典元素加成,工整、扎实、流畅,堪称完美的剧本,跨种族、阶层、文化、教育、性向呈现交流、理解和包容,还有什么不能跨的?非要挑刺,也就是人物过于天使化了,强行提供平权心态,内在其实是告诉你,一切都很难很难改变。

3.陆支羽:8分

影评人,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运营者,著有《小丑,马戏团的眼泪》。

1.斯派克·李导演眼中的“假黑人电影”,假如没能登顶奥斯卡,或许也不至于招惹那么多骂声。

2.在我眼里,《绿皮书》并非《为黛西小姐开车》的翻版,而是如八年前的《触不可及》那般有着笑中带泪的力量。

3.雨中,唐那句对于自我身份的质问,虽难逃“政治正确”的调侃,却也着实道出了命运的困境;这种困境,我也曾在李安、赫尔佐格、阿金等导演的作品中深有体悟。

4.这个打分,跟院线删减版无关。

4.桃桃林林:8分

影视自媒体人,微信公众号及微博“桃桃淘电影”运营者、线下活动“桃桃观影团”发起人。

属于那种轻松又好看的电影,故事也比较简单感人。整体还是公路片的方式,借旅途将这两个不同肤色、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联系到一起,从固有的印象到逐渐和解。我们愿意相信这样的故事,是因为,我们希望人和人之间真的能保有起码的善良、理解和平等,这是种美好愿望。包括《为黛西小姐开车》《触不可及》等片子也都是如此。

5.王晓光:8分

aka cbvivi,Vlogger,前媒体人。

旧故事中的角色属性互换,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非常高明。看的时候像在看很多部电影,以不同以往的视角。表演和摄影也都很好。

6.大奇特:7分

老电影研究者,自由撰稿人。

逆转了《为黛西小姐开车》的种族身份,司机代表观众视角,博士代表种族问题。他必须通过遭受种族暴力,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同时学会与之格格不入的美国黑人文化建立联系(完全取决于身份设定)。教育没有教人们审视自己的偏见,但善良本身就是治疗它的良药。结尾其实是遵循了《落难见真情》那套吃火鸡大餐的模式。ps.喜剧片导演组合单飞拍正剧也未尝不是好事儿,能换换思路。

7.闵思嘉:7分

影评人。

非常标准的奥斯卡影片,黑白倒置的叙事从另一种角度诠释了偏见,但也因为太过标准,而缺乏了某种生气。即便是黑白反用,但在人物塑造上也始终存在着刻板或脸谱化的问题,强化了冲突,却没能挖掘双男主各自背后塑造他们的成因。最后的大团圆是温情也是败笔,演员的加分太多为故事带来了整体的质感提升。总而言之,是个戏剧化经典程度很高,但整体依旧保守的故事。

8.Tyra:7分

前时光网总编辑,电影从业者。

天生富有争议和冲突性的题材,最终演变出的却是一出温馨而幽默的小品,观影体验是流畅而愉悦的,两位主角都贡献了卓越的演技,但这种号称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柔化”的处理,却不能不让人觉得略带遗憾。

9.风间隼:7分

影评人。

大学时候看《阿呆和阿瓜》的时候哪能想到这导演也有机会问鼎奥斯卡呢?细的不说了,个人感觉好过同样是黑gay的《月光男孩》,不如同样“绿茵茵”的《水形物语》。阿拉贡陛下几乎是毁容捐躯,演活了一个底层意大利裔司机,实在敬业。

10.耳朵:7分

“奇爱博士讲电影”责任主编,独立戏剧人。

很多人觉得是性别、身份变换版《为黛西小姐开车》,但我一直觉得这是《炎热的夜晚》喜剧版。彼得·法雷里作为一个成功的屎尿屁电影商业导演,很好地调和了片中的喜剧元素,整体节奏张弛有度,诙谐中见真情。并且,它具备了几乎一切奥斯卡最佳影片都该有的元素,对时代问题的反应,对人性细节的挖掘,以及较好的导、编、演呈现。

大家觉得温和也是对的,《白宫管家》里男主角的儿子就讨厌第一个奥斯卡黑人影帝,也是《炎热的夜晚》黑人主演西德尼·波蒂埃,说他是黑人里的白人。《绿皮书》就是这一脉黑人电影的延续。

11.郑秉泓:6分

影评人,著有《台湾电影爱与死》。

一部讨人喜欢的暖心公路小品,两位男演员尤其演得好,唯一的问题是这样一部从白人观点来讲黑白族群和解的小品居然贏过《罗马》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也太过誉了吧!

12.西帕克:6分

影评人,电影网站主编。

剧作圆满,两个角色在特殊时代下的身份错位,让他们可以帮助对方发现自己,完成度很高。但还是一个纯粹白人视角下的黑人平权故事。一个黑人竟然需要白人来教他了解黑人音乐?想想也不太可能。为了完成剧作上的差异化,几乎把唐·谢利塑造成了一个呆板的怪人。法雷里导演只听取了作为白人后代尼克·维勒欧嘉的讲述便贸然拍摄,一点也没有想过去了解唐·谢利那一边的故事,这是何等的傲慢?

13.悉尼卡通:6分

编剧。

这么根正苗红的正确片,放在黑风劲吹的好莱坞,居然都能被说成是“白人拯救”。脑子被门夹了吧?片子本身不差,但也好不了哪儿去,不对付的两人,一起走一段路,各自完成人物弧线。不过严格来讲,博士的人物弧线并没有最终完成,只是拿情绪带了一下,回避了问题本身。让人感慨的是,这片居然是当年以对女演员露下体、专拍屎尿屁著称的法拉利兄弟之一导的,真是风水轮流转,有种吴化文的一个35军头冲进总统府的既视感。

14.LOOK:5分

影评人,电影研究者。

非常典型的奥斯卡获奖片,整部电影的剧本就是照着奥斯卡编剧手册指南写出来的,这就是电影工业最无聊之处。

15.赛人:3分

影评人。

黑人音乐家教给白人司机的,一是不要随手拿走他人财物,二是教他在书信中去表达爱意,这都是些小教化。白人司机给予黑人的,却是更为深刻的人格塑造,如尊严和勇气。谁对谁在灵魂上更有帮助,一望即知。炸鸡的段落,是你得要学会去接受我认为的“好”。

这显然不是一部政治正确的电影,它将难以调和的种族矛盾用轻巧的方式加以稀释,用人性最浮面的平等概念去掩盖更大族群之间的倾轧与伤害。只有正视人类最正常不过的,具备兽性的党同伐异,才有实现众生平等的可能。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局部真实的电影,但黑人音乐家的家人不这么看。假如这对黑白主顾一路上龃龉不断,然后,各自有各自的圣诞快乐,也许还会有点意思。

关于作者: 鸟叔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