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俄罗斯帝国(神圣俄罗斯帝国国旗)

广告位

十八世纪俄罗斯帝国的扩张:彼得大帝与大北方战争 四 彼得一世继承者的对外政策 1725年1月28日,彼得一世薨…

十八世纪俄罗斯帝国的扩张:彼得大帝与大北方战争

四 彼得一世继承者的对外政策

1725年1月28日,彼得一世薨逝,去世前,并未指定皇位继承人,俄国国内就皇位继承问题展开激烈的斗争。旧贵族主张拥立皇太子阿列克赛的儿子小彼得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新贵族主张拥立彼得一世的妻子叶卡特琳娜·阿列克赛耶夫娜为沙皇,新贵族得到近卫军的支持,最终叶卡特琳娜继位,史称叶卡特琳娜一世。为缓解新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叶卡特琳娜一世在统治期间成立最高枢密会议。1727年5月6日,叶卡特琳娜一世逝世,根据其遗嘱,俄国拥立12岁的彼得为沙皇,史称彼得二世,由最高枢密会议摄政。1730年,彼得二世过世,罗曼诺夫王朝男系就此终结。随后,彼得一世的侄女安娜·伊凡诺夫娜继位,在其继位前,最高枢密会议提出诸多条件,如必须和最高枢密会议共同治理国家,未经该机构同意,不得宣战和缔结和约;禁卫军和军队的指挥权归属于最高枢密会议,上尉以上军官也由其任命;未经最高枢密会议同意,不得耗费国库资金,未经法院判决,不得随意处死贵族;未经最高枢密会议同意,不得改嫁和指定继承人,等等。女皇登基后,在得到多数贵族拥戴之后解散最高枢密会议,最高枢密会议的条约也被撕毁。安娜女皇在位期间,宠臣专权,贪图享乐,并无太多建树。

1740年安娜女皇病死,去世前确定其侄女的幼子伊凡为王位继承人,史称伊凡六世,但俄国贵族支持彼得一世之女伊莉萨维塔继位,1741年,近卫军发动政变,伊莉萨维塔正式成为俄国女皇。女皇继位后,继续推行彼得一世的治国方针,参政院的职能得以恢复,俄国继续走欧化的道路。伊莉萨维塔女皇骄奢淫逸,大肆挥霍国家财产,其去世后,国库无钱可用。伊莉萨维塔死后无嗣,生前指定自己外甥卡尔·彼得·马利里希公爵为俄国沙皇,彼得为德意志霍尔施坦公爵之子,到俄国后更名为彼得·费多洛维奇,史称彼得三世。彼得三世是普鲁士制度的狂热追随者,不信任俄国禁卫军,忽视俄国利益,在军队中强制推行普鲁士军事制度,引起俄国贵族的不满,1762年,俄国近卫军发动政变,其妻子叶卡特琳娜继位,史称叶卡特琳娜二世。叶卡特琳娜二世继位前,皇位更迭频繁,但外交上并不是毫无进展,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中,俄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为俄国在外交方面的扩张奠定基础。

(一)波兰王位继承战争

1725~1761年俄国对外政策的主要方向有四:一是波罗的海问题;二是波兰问题;三是黑海问题;四是黑龙江问题(因黑龙江问题在中俄关系章节详细阐释,在此不再赘述)。

俄奥两国关系逐渐紧密。为抗击日趋兴盛的普鲁士,亦打击国内德意志的势力,俄国打算与奥地利组建同盟。奥地利也希望与俄国缔结同盟,究其原因为英、法、荷、普等国的外交关系十分密切,严重威胁奥地利的利益,为摆脱外交上的孤立状态,俄奥两国缔结同盟。1726年8月26日,俄奥两国代表于维也纳签订《俄奥同盟条约》,该条约规定,俄国加入维也纳同盟,即1725年4月,奥地利与西班牙缔结的同盟。在奥地利遭到其他国家攻击时,俄国提供由2万名步兵和1万名骑兵组成的援助部队,保障奥地利国土不受他国侵犯,当俄国遭遇其他国家攻击时,奥地利提供同样数量的军队。《俄奥同盟条约》还附带秘密条款,即俄奥两国共同反对土耳其,当俄国遭受土耳其军队进攻时,奥地利给予俄国军事援助,在霍尔施坦问题上,奥地利也必须支持俄国的立场。奥地利还需承认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的既得利益,奥地利支持《尼什塔特和约》和1724年《斯德哥尔摩盟约》,同时赞同俄国对波兰的政策。

1731年,俄国、奥地利和丹麦三国于哥本哈根签订《哥本哈根条约》,丹麦脱离英法联盟,加入俄奥同盟,俄国沙皇许诺将施勒斯维希划给丹麦。《哥本哈根条约》使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势力增强,但引起瑞典和英法等国的强烈不满。虽然英国对俄国的扩张举措十分不满,但其历来奉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此时,英国在欧洲大陆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法国,加上俄英两国并未发生真正的冲突,英国在波罗的海的贸易利益还需俄国保障,英国开始拉拢俄国,但并未提出组建同盟。

波兰问题也困扰俄国。俄波关系历来十分复杂,在俄国占领乌克兰东部地区和白俄罗斯后,波兰试图维系在乌克兰西部地区的优势,不承认俄国在上述地区的特权。《尼什塔特和约》签订后,奥古斯特二世要求将立夫兰和库尔兰划给波兰,因俄国的主要目标是保证获得波兰国王的支持,保留波兰的贵族共和制,企图利用波兰内讧来获得最大利益,故并未答应波兰的要求。彼得一世时期,波兰一直唯俄国马首是瞻,1733年,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去世,波兰王位空悬,波兰王位继承问题很快演变成国际性问题。对俄国而言,波兰不但是西欧各国和俄国交往的桥梁,而且是其与西欧各国外交关系的缓冲地带,因此希望继续控制波兰。俄奥同盟成立之后,为防止波兰亲近法国,两国都希望亲俄贵族继承波兰王位。法国为让波兰摆脱俄国的束缚,试图将波兰变成反哈布斯堡王朝的工具。普鲁士对波兰王位继承问题也兴趣盎然,在试图占领俄国西部领土的同时,也希望亲普贵族继承波兰王位。

俄国支持奥古斯特二世之子继任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曾与俄国一起抗击瑞典,获得俄国沙皇的青睐,奥地利和普鲁士最初支持查理六世的侄子、葡萄牙国王埃马努尔为波兰国王,后因俄国反对,改为支持奥古斯特二世之子、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奥古斯特三世为波兰国王;法国则支持斯塔尼斯拉夫·列申斯基重新继任波兰国王,列申斯基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岳父,北方战争期间,他曾与瑞典缔结同盟反对俄国,对俄国十分仇视。北方战争期间,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就曾扶持列申斯基为波兰国王,后因瑞典战败,列申斯基逃亡国外。为达到目的,路易十五指使驻波大使贿赂波兰贵族,列申斯基返回华沙,试图获取各方面的支持。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还派遣专使出访俄国,试图说服安娜女皇承认列申斯基为波兰国王,安娜女皇得知其意图后,将法国使臣驱逐出境。1735年,对于波兰王位继承问题,俄国曾武装干涉波兰内政,在俄土战争爆发时,法国支持土耳其,试图以其为砝码制衡俄国。

俄普奥三国组建同盟,试图维持波兰当时的状况,指出波兰王位候选人应成为三国利益的代言人,以让波兰免予混乱,不能威胁上述各国的利益,继续成为三国之间的缓冲地带。1732年,奥古斯特二世去世前三国就已达成协议,为维护波兰的内部秩序,其不允许法国的支持者获得波兰王位。1733年,波兰议会选举列申斯基为波兰国王,波兰国内叛乱爆发,俄奥联军进入波兰,帮助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三世占领华沙,推翻列申斯基,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由此爆发。一方以俄国和奥地利为代表,他们支持奥古斯特三世;另一方以法国和西班牙为代表,支持列申斯基为波兰国王,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也因此演变为波旁王朝与哈布斯堡王朝之间的战争。战争分别于格但斯克、莱茵河和意大利战场同时进行。

1733年2月,俄军元帅彼得·彼得罗维奇·拉西率军进入波兰,奥古斯特二世的支持者与俄军会合。俄军夺取华沙,奥古斯特三世登上波兰王位,列申斯基逃亡格但斯克,被俄国和萨克森联军围困,后突破重围,逃亡法国。尽管波兰取得胜利,法国却想借此机会将奥地利势力赶出西欧,试图阻止奥地利势力向西扩张,故与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结盟,希望获取奥地利占领的意大利领土。奥地利虽然获得英国和荷兰的支持,但后来两国都宣布中立,加上俄国忙于波兰战事,奥地利势单力薄,战争集中于莱茵河和意大利境内,法军在莱茵河战场获胜,占领洛林公国和莱茵河右岸的菲利普斯堡要塞。奥地利军队在意大利战场也接连溃败,在比亚切奥战役和瓜斯达拉战役中接连失利,同时西班牙军队也击溃奥地利军队,1734年,西班牙征服那不勒斯和西西里两个王国。1738年11月,法奥两国签订《维也纳和约》,奥古斯特三世继任波兰国王,列申斯基获得洛林公国,其死后洛林公国并入法国,法国承认哈布斯堡王朝领地和波兰的领土不受侵犯。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俄法两国获得诸多利益,奥地利的地位却迅速下滑。此外,西班牙不能吞并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由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之子查理担任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国王,奥地利仍占有伦巴第,获得帕尔马和皮亚琴察;撒丁王国获得诺瓦拉和托尔托纳周围地区,作为补偿,托斯坎纳属洛林公爵管辖。《维也纳和约》签订后,虽然各国在波兰的要求都得以满足,但并未彻底化解各国的矛盾,仅暂时予以缓解。波兰、意大利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小邦国的领土都被兼并,波兰成为俄国的附属国,从此一蹶不振,奥地利和普鲁士也对波兰垂涎已久,波兰成为西欧大国割让的对象,这为后期俄普奥三国瓜分波兰埋下伏笔。

(二)俄土战争

1735~1739年的俄土战争被称为第四次俄土战争,此次战争的起因为俄土两国由于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矛盾不断激化,土耳其苏丹怂恿克里木鞑靼人滋扰俄国边境。俄国历任沙皇都试图获得黑海出海口,为对付土耳其,俄国设法拉拢波斯,试图与波斯一起抗击土耳其人。1732年,俄国和波斯代表签订《列什特条约》,该条约规定,吉梁、马占德兰和阿斯特拉巴德归还给波斯,俄国政府还许诺,如果将土耳其人赶出波斯,那么俄国还愿意将巴库、杰尔宾特还给波斯。《列什特条约》签订后,波斯正式向土耳其宣战,波斯军队接连取胜。1735年,俄国政府同波斯签订《甘召依条约》,该条约规定,俄国将以前侵占的里海沿岸地区归还波斯,俄军撤离达格斯坦,退到捷列克河一线;同时俄波两国缔结永久同盟条约,规定没有俄国政府同意,波斯不能与土耳其签订和约。

1735年俄土战争爆发,其原因如下:一是就东方问题而言,欧洲各国矛盾日趋激化;二是土耳其试图增强在乌克兰和黑海沿岸的影响力,危及俄国的利益;三是乌克兰境内和高加索地区的东正教居民爆发反对土耳其人的民族解放运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后,俄法矛盾加剧,法国支持土耳其同俄国开战,1735年,克里木鞑靼军队进入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俄国向土耳其正式宣战。1735年秋,俄军将领列昂季耶夫率领4万名俄军进攻克里木汗国北部的彼列科普,因遭到克里木鞑靼人的强烈抵抗,俄军损失惨重。1736年5月,俄军第聂伯河军团攻陷彼列科普,进入克里木汗国腹地,又占领汗国首都巴赫奇萨赖,并将其焚毁,后因粮食、武器供应不足和瘟疫,俄军被迫撤回乌克兰。6月末,在顿河军团的帮助下,俄军占领亚速夫;7月,俄军将领马尼可率军占领奥恰科夫,并在克里木半岛歼灭鞑靼军队1.5万人。[27]顿河哥萨克在俄国舰队的协助下渡过锡瓦什湖,击溃克里木汗国军队,7月,第聂伯河军团又攻克奥什科夫。

在俄军与克里木鞑靼人作战的同时,奥地利也向土耳其宣战,战争开始后,奥军接连溃败。1738年,因军队中瘟疫蔓延,双方并无重要军事行动。1739年,俄军进攻摩尔达维亚,第聂伯河军团于斯塔武什内战役击溃土耳其军队,同年俄军将领拉西进入克里木半岛,多次击溃克里木汗国军队,占领别卡拉萨巴沙,最终因军备供应不足退兵。1739年,马尼克元帅穿越第聂伯河,占领雅西。9月,奥地利军队因接连败北,率先同土耳其媾和,因迫于形势,在法国的调停下,9月,俄国也同土耳其谈判,双方签订《贝尔格莱德和约》。《贝尔格莱德和约》规定,俄国获得亚速夫,放弃克里米亚和摩尔多瓦,作为交换,土耳其必须拆毁此前设置于上述地区的军事设施;俄国不得在亚速海建立舰队,虽可从事商业贸易,但在黑海海域的进出口货物需由土耳其货船装运;黑海北岸地区仍为土耳其所有,乌克兰第聂伯河中游西部的部分土地为俄国所有,高加索地区的卡巴尔达地区为双方的“自由地带”,即为俄国和土耳其的缓冲地带。该和约只是暂时缓解了矛盾,并未彻底解决双方争端,俄国获得黑海出海口的目标尚未实现。

俄土战争结束后不久,俄瑞两国战事又起,此次战争时段为1741~1743年。瑞典在获得法国的支持后立即向俄国宣战,试图夺取《尼什塔特和约》中被俄国占领的土地,恢复欧洲强国的地位,重新获得波罗的海的霸权;法国的目的是希望瑞典牵制俄国,防止俄国插手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因瑞典国势日衰,最后战败,被迫与俄国签订《阿波和约》,该和约除重申《尼什塔特和约》的条款外,将俄国边界推进至基曼河沿岸,俄国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时期俄国的外交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是欧洲两大联盟为争夺奥地利属地所展开的一场战争,战争的起因为奥地利王位继承权问题。1740年10月,奥地利国王查理六世去世后无嗣,其长女玛利亚·特蕾西亚承袭父位。普鲁士、法国、西班牙、巴伐利亚、萨克森、皮埃蒙特和撒丁王国等拒绝承认玛利亚的继承权,英国、俄国、匈牙利、荷兰和西里西亚则支持玛利亚继承王位,为此双方爆发历时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奥地利国王去世之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以保护玛利亚·特蕾西亚为名,试图获得西里西亚,遭到拒绝后派遣3万名士兵进攻维也纳。1740年12月,腓特烈二世越过边境进入西里西亚,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爆发。玛利亚·特蕾西亚派兵进军西里西亚,但被普鲁士军队击溃,遂向国外求援。女王首先向英国求援,英国欲借助奥地利牵制法国,但英西两国正进行詹金斯耳朵战争,无暇东顾,英国提议拨款30万英镑支持奥地利,同时还建议将西里西亚割让给普鲁士,普奥签订和平条约,奥地利女王拒绝英国的提议。波兰和荷兰虽然答应派兵援助,但作用有限。法国看到英国和哈布斯堡王朝结盟后,开始寻找新的盟友,打算与巴伐利亚、普鲁士和西班牙结盟,以共同抗击英奥荷同盟。1741年5月18日,法国和巴伐利亚公国签订同盟条约,法王支持腓特烈二世获得布雷斯劳和下西里西亚,答应敦促瑞典与俄国开战,派军阻止英国、汉诺威王朝以武力介入。奥地利女王孤立无援,派遣使臣出访匈牙利,打算与匈牙利缔结同盟,其凭借魄力和勇气获得匈牙利人的支持,此后又与萨克森缔结同盟条约。

1742年,奥地利、匈牙利和萨克森联军攻克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随后双方于查图西茨进行会战,奥方联军失败,奥地利女皇被迫同腓特烈二世签订《柏林和约》,根据该和约,普鲁士占领整个西里西亚,普鲁士领土面积扩大1/3,人口增加百余万人。1743年,国际形势对奥地利有利,英国亲奥势力抬头,开始援助奥地利。英国军队在德延根战役中击溃法军,1743年,荷兰决定派出援军2万人,英国海军控制地中海,奥地利军队与西班牙军队作战,双方均损失惨重。1744年夏天,在盟国军队配合下,奥地利军队攻入阿尔萨斯,逼近斯特拉斯堡,同时进军意大利那不勒斯王国。腓特烈二世率军进攻奥地利,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爆发,因征服波希米亚激怒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法军也未真正支援普鲁士,普鲁士军队孤立无援。1745年1月,英国、荷兰、波兰和奥地利等国在华沙签订同盟条约,要求恢复1739年各国边境,否定腓特烈二世占领西里西亚的合法性。1745年,巴伐利亚选帝侯病故,其继任者和奥地利缔结《菲森和约》,承认玛利亚为奥地利国王。

俄国重臣别斯图热夫—柳明主张以俄国长远利益为重,注重经济和外交利益,力主先与英国和荷兰结盟,但北欧的利益也不容忽视。他认为,英国、奥地利、荷兰和萨克森是俄国的天然盟友,而普鲁士和法国是俄国的主要竞争者。哈布斯堡王朝是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主要对手,为保持欧洲的均势,必须抑制法国和普鲁士,俄国打算支持奥地利。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开启之时,俄国忙于俄瑞战争,无暇兼顾。就奥地利问题,俄国国内分成两派,一派希望组建俄普同盟,另一派提出组建俄奥同盟,最终在别斯图热夫—柳明的力主之下,俄国开始组建俄奥同盟。1746年,俄奥两国签订为期25年的防御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双方共同抗击普鲁士和土耳其,在一方遭到第三方攻击时另一方必须提供军事援助,如奥地利同意大利或俄国同土耳其作战,另一方军队应集结在边境待命。1747年,英俄两国签订同盟协议,俄国提供3万名士兵保障荷兰和汉诺威免遭法国进攻,另派6万人驻扎在波罗的海沿岸支援萨克森,抵御普鲁士的进攻。1747年末,英国率先与普鲁士和谈,承认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主权,奥古斯特三世也承认普鲁士占领西里西亚,奥地利女王玛利亚·特蕾西亚被迫同意和谈,12月25日,《德累斯顿和约》签订,该和约重申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所有权。此后,法国为获得法拉德斯与奥地利和英国开战;为获得意大利统治权,法国、西班牙与撒丁王国作战,1748年,法国在知晓俄国军队即将抵达荷兰后,决定与英国和奥地利议和,《亚琛和约》签订,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

《亚琛和约》规定,法属路易斯堡以及附近的新斯科舍省等地归还法国,法属印度的马德拉斯割与英国;法国将荷兰边境部分领土归还荷兰;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和玛利亚·特蕾西亚及其后裔对哈布斯堡家族的继承权;西班牙获得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帕尔马、皮亚琴察和瓜斯塔拉等公国;重申1713年英西关于黑奴贸易的协定,确定英国对奴隶贸易的优先权;普鲁士获得西里西亚和格拉茨伯国,等等。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俄国与奥地利、英国、荷兰和萨克森缔结同盟,甚至直接出兵驰援奥地利军队,虽然《亚琛和约》条款并未直接涉及俄国,但俄国作为欧洲大国的地位已毋庸置疑,在国际关系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四)七年战争时期俄国的外交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最终以《亚琛和约》签订而终结,该条约虽暂时缓解欧洲强国矛盾,但英法与普奥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导致七年战争爆发。英法矛盾主要体现为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争夺商业优势和殖民地,英国工业革命开启后,殖民地的经济意义更加突出;法国为重振欧洲大陆霸主的地位,亦为维护海外贸易和殖民地优势在实施对外政策时推行霸权主义。两国在海外殖民地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北美、西印度群岛、印度、地中海和非洲等地,其中以北美和印度殖民地的争夺较为激烈。

就北美殖民地而言,1749年,英国弗吉尼亚当局成立俄亥俄公司,试图向阿巴拉契亚山以西地区进行殖民扩张,法国的势力也渗入该地区,抵制英国向西部地区进行殖民扩张,1753年,法国宣布阿巴拉契亚山以西为法国领土,英国当局立即进行反击,双方矛盾一触即发;英法两国在北美争夺的第二个地区是新斯科舍,《亚琛和约》规定,英国将该地退还给法国,但英国一直未兑现承诺,1749年,英国殖民当局强行殖民新斯科舍,双方冲突迭起。就西印度地区而言,英法两国的主要矛盾是争夺商业霸权,《亚琛和约》签订后,法国通过与西班牙王室的关系在西印度地区的影响力增强,法西两国联合对英国十分不利,双方矛盾一触即发;英法两国在印度的争夺也十分激烈,《亚琛和约》签订后,法国将马德拉斯归还英国后对其一直耿耿于怀,将势力渗入德干高原的海得拉巴和东海岸的卡尔纳迪克,双方矛盾激化。就普奥矛盾而言,《亚琛和约》签订后,双方矛盾日益激化,奥地利一直想夺回西里西亚,与普鲁士争夺在德意志和中欧的霸权。

基于以上矛盾,欧洲逐渐形成两大对峙的军事集团,一方是普鲁士、英国和葡萄牙,另一方是奥地利、法国、俄国、瑞典、萨克森和西班牙等国。俄国支持奥地利的原因有二:一是英普结盟后,普鲁士崛起引起俄国的极度不安,为对付普鲁士,俄国开始接近奥地利;二是担心普鲁士崛起阻碍俄国的扩张道路。早期英国支持奥地利,其目的是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为抑制法国,英国一直维持英奥联盟,还曾拉拢俄国、普鲁士等国共同抗击法国。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英国尝试突破英普关系,雇用普鲁士军队保卫汉诺威,拉拢普鲁士抗击俄国。七年战争爆发前,俄英还曾缔结同盟条约,但俄国对普鲁士的仇视情绪日增,英俄两国关系停滞不前。1754年,英法北美殖民地战争爆发,英国要求奥地利进攻法国,遭到奥地利拒绝,加上英国支持普鲁士让奥地利国王深恶痛绝,最终英奥联盟解体。英国失去奥地利支持后,开始拉拢普鲁士,1756年1月,英普两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协定》,双方规定维持德意志境内和平,反对破坏德国领土完整的国家,该协定令奥地利和俄国十分震怒,欧洲国际关系重新洗牌。英奥联盟瓦解后,奥地利加强与法国的联系,共同抗击普鲁士,1756年,法奥两国代表签订互助条约,即《法奥第一次凡尔赛条约》,条约规定战争爆发后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援助,援军数量为2.4万人;七年战争开始后,双方又签订法奥同盟条约,即《法奥第二次凡尔赛条约》,该条约规定法国向奥地利提供10.5万名援军,还提供1200万弗罗林的补助金,至此,法奥两国由敌人变成盟友,英奥关系彻底恶化。

1756年3月,俄奥两国代表签订同盟条约,条约规定,为进攻普鲁士,俄国提供8万名士兵,普鲁士战败后,奥地利获得西里西亚,俄国获得东普鲁士,至此,奥、法、俄三国联盟正式成立,随后萨克森、波兰和瑞典也加入该同盟。1757年,俄奥重新签订同盟条约,除重申同盟条约内容外,奥地利每年给予俄国100万卢布的资助。[29]随着两大军事同盟形成,1756年,七年战争正式爆发,七年战争分为东西两条战线,即欧洲战线和海外殖民地战线。1756年8月,普鲁士进攻萨克森,拉开七年战争的序幕。就海外殖民地战线而言,英国最初失利,此后加强英普联盟,用普鲁士牵制法国,以减轻英国在海外战场的压力。英国资助普鲁士,奥地利也积极拉拢法国和俄国,瑞典也于1757年7月参加战争。1757年6月,普鲁士获得布拉格战役大捷,奥地利进行反攻,法国和俄国也相继参战,法军占领汉诺威,俄国攻入东普鲁士,随后腓特烈二世又发动进攻,12月5日取得洛伊滕大捷,奥地利军队节节溃败,但法俄参战后普鲁士境况发生变化。

虽然在七年战争爆发前俄国就做好准备,但1757年俄国才正式参战。1757年夏初,俄军进入东普鲁士,因东普鲁士地区驻扎的普军十分薄弱,俄军长驱直入,7月,俄军占领默麦尔和提尔西特。1758年1月,俄军更换将领后发起新一轮进攻,占领哥尼斯堡。4月,俄军渡过维斯瓦河,进攻波兹南。同年夏天,俄普军队于卓恩道夫进行会战,俄军战败后撤离。1759年,俄军更换将领,双方军队于法兰克福附近的库纳斯多夫村进行会战,普鲁士士兵数量约为4.8万人,俄军为4000多人,1.8万名奥军协助俄军作战,[30]此次战役是七年战争中的大型会战之一,普军损失十分严重,奥军占领德累斯顿,普鲁士部分军队投降。1760年10月,俄奥联军突袭柏林成功,虽未歼灭普军主力,但大大打击了普鲁士军队的士气。1761年,双方筋疲力尽,欧洲战线陷入僵局。就海外殖民地战线而言,英国舰队控制地中海。北美战场上,虽然战争初期英军接连受挫,但后期英军相继占领西印度群岛的瓜德罗普、提康德罗加和尼亚拉加等要塞,此后又攻占魁尔克,最终取得北美战场的胜利;印度战场上,法军也接连失利,最终英国获得胜利。

七年战争后期,反普同盟各国矛盾重重,奥法两国同俄国的关系日益紧张,究其原因为它们不想让俄国在西欧的影响力过大,同时俄国新沙皇彼得三世与普鲁士结盟,令法奥两国心有余悸。殖民地战场上,虽然英军转败为胜,但普鲁士在欧洲战场接连失利,各参战国都十分疲惫,希望尽快结束战争。1763年2月,英法两国签订《巴黎和约》。《巴黎和约》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在北美,英国从法国手中得到加拿大、新斯科舍、布雷顿角及其附近岛屿,以及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全部土地,即路易斯安那;西班牙将佛罗里达转让给英国,从法国手中获得路易斯安那西部和一笔金钱作为补偿。法国收回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保留在圣劳伦斯河和纽芬兰沿岸的捕鱼权。二是就西印度群岛而言,法国将格林纳达岛、圣文森特岛、多米尼加岛和多巴哥岛让给英国,法国收回瓜德罗普岛、马提尼克岛和圣卢西亚岛。三是就印度而言,英国得到所占领的一切土地,法国仅保留五个城市以做通商之用。四是就欧洲而言,梅诺卡岛归还英国,法国撤出敦刻尔克工事,英国将贝尔岛归还法国,西班牙收回哈瓦那和马尼拉,法国和西班牙必须撤出葡萄牙及其殖民地。

奥地利对《巴黎和约》十分不满,但俄瑞两国退出战争和英法媾和让其陷入孤立,不能单独与普鲁士作战,《巴黎和约》并未顾及普鲁士的利益,但其因孤立无援亦不能继续进行战斗。1763年,普奥两国签订《胡贝图斯堡和约》,该和约规定两国领土维持现状,奥地利撤出格拉茨,承认普鲁士占领西里西亚,普鲁士国王支持玛利亚·特蕾西亚之子约瑟夫为皇帝。

七年战争期间,欧洲各国财政赤字严重,且造成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损失,国内矛盾日趋激化。七年战争导致欧洲政治新格局产生,英国获利最多,获得大量海外殖民地,法国损失十分惨重,丧失大量海外殖民地和商业据点,丧失欧洲霸主地位。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实力也有所削弱,普鲁士虽然获得西里西亚等地,但付出惨重代价。对俄国而言,七年战争为俄国向欧洲扩张奠定基础,虽然损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国库空虚,并未获得新的土地,但其在欧洲的政治和外交地位提高。战后,俄国借助普奥联盟,左右波兰事务,控制土耳其和称霸北欧。法国因丧失大量海外殖民地和作战失利,处于外交守势,欧洲外交重心由西欧转入东欧,俄普奥成为欧洲外交舞台上的主角。

彼得一世去世后至叶卡特琳娜二世继位之间,虽然俄国也积极参与欧洲事务,但俄国在外交上基本未获得重大利益。七年战争中,俄国是击溃普鲁士军队的主力,但因伊丽萨维塔女皇去世,彼得三世又以普鲁士人自居,缔结俄普同盟,最终导致俄国在外交上处于被动地位。即便如此,18世纪上半叶,俄国在北方战争胜利之后就开始跻身于欧洲大国之列,成为欧洲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成员,这为后期俄国干涉欧洲事务奠定基础。

关于作者: 鸟叔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