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尉相当于现在什么官(校尉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

广告位

81、指挥使 指挥使,明朝的军职, 为卫最高军事长官,秩正三品。下辖指挥同知2人(副长官,从三品),指挥佥事4…

81、指挥使

指挥使,明朝的军职, 为最高军事长官,秩正三品。下辖指挥同知2人(副长官,从三品),指挥佥事4人(正四品)等属员。

82、团练使

团练使 ,全名团练守捉使,唐代官制,负责一方团练(自卫队)的军事官职。 唐初团练使有都团练使、州团练使二种,皆负责统领地方自卫队,地位低于节度使。一般都团练使多由观察使兼任,州团练使常由刺史兼任。

宋朝力采强干弱枝政策,团练使仅是虚衔。诸州团练使为武臣之寄禄官,无定员,无职掌,不驻本州。

83、正制使

低级武将

84、统领使

左右两边齐整整地排着两行官员:指挥使 、团练使、正制使、统领使(可以由文臣兼任),牙将、校尉、正牌军、副牌军(职业军官)。前后周围恶狠狠地列著百员将校。正将台上立著两个都监:一个唤做李天王李成,一个唤做闻大刀闻达。”

85、牙将

牙将,一是指古代一种军衔,五人为一伍长,十人为什长,百人为百夫长,五百人为小都统,一千人为大都统,三千人设正将、偏将两人,五千人为正牙将和偏牙将,一万人设正将军与副将军。

二是指牙门将,是警卫部队的指挥官。

86、校尉

校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职。

校,军事编制单位。尉,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战国末当已有此官。秦朝为中级军官。汉朝时达到鼎盛时期,其地位仅次于各将军。

隋唐时期定例为武散官低品官号。唐、宋、元、明六品以下。

87、正牌军

正牌军(索超担任过的职务):相当于班长或排长。

索超原职务是大名府留守司正牌军,徒弟周谨为副牌军,因周谨在与杨志的比武中败阵,索超替徒找回面子,与杨志比武。梁中书看了高兴,让杨志和索超做了提辖,给梁中书当差。

88、副牌军

如果左右两边级别相对称,那么正牌军对面的是正制使、副牌军对面的是统领使, 杨志在殿帅府就是“制使”,梁中书给他一个副牌军,也不算太过分。

杨志击败了副牌军周瑾,然后又跟正牌军急先锋索超打成平手,按照事先约定,应该取代索超的位置,但是梁中书很会做人:叫取两锭白银两副表里来赏赐二人,就叫军政司将两个都升做管军提辖使,便叫贴了文案,从今日便参了他两个。

任命杨志为提辖使,是要向朝廷上报的,这个就叫“参保”——梁中书可以直接任命上尉中尉级少尉别的正副牌军,而校级的提辖,则是要到兵部备案的。

89、兵马都监

宋代军职差遣名。北宋初年设“行营兵马都监”,为出征一军或方面副帅。地方州府兵马都监为地方军事主官之一。

90、知县

职官名。掌管一县政事的长官,犹今之县长。

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唐称佐官(县里的其他正式官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也就是“知县”一词的起源。宋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意即不任命正式地方官,地方官职权由中央派遣的官员代理,所谓“知事”),如当地驻有戍兵,并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91、马兵都头

都头这个职务,最初在唐朝,军队中已经有了都的编制,而统领都军的最高统帅,就称之为都头,后来人们习惯将统兵官都叫做都头,比如唐宪宗时期,刘悟任都知兵马使,人们就称其为“刘都头”。

由此可见,都头在唐朝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但是到了宋代,都头的地位,慢慢下降,在宋朝初期,袭用了过去旧制度的他们,“都”依然是一级统兵官,马兵是军使和副兵马使,步兵是都头和副都头,然而随着赵匡胤进行军事改革,地方军队收归于中央,大部分地区都的编制也就慢慢取消,都头也就沦为了地方普通的编制。

根据《嘉定赤城志》卷18提到,台州雄节第六指挥编额五百人,除指挥使和副指挥使各一人外,另设都头三人、副都头五人,由此可见,都头已经沦为了小股部队的指挥官,还不是最高级别的。

在南宋王朝结束后,元朝的都头,职权进一步下降,演变成为了村以下的一级组织,如孙村一都,刘村二都等等,村里面就设置有都头,负责维护都内的治安,宋朝的县郡,是没有都头的,而且地方的治安官,都是由州府上级任命,绝对不可能让一个小小的县令随意指派。因此《水浒传》这一点是错误的。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考虑到他处于的年代,都头这个职务也就结合了元制和宋制,武松成为了县一级别的治安长官,他的官职,也就如同当今的县城公安局长。

92、步兵都头

(1)青眼虎李云,梁山座次第九十七位,沂水县步兵都头。

(2)插翅虎雷横,梁山座次第二十五位,郓城县步兵都头。

(3)行者武松,梁山座次第十四位,阳谷县步兵都头。

(4)美髯公朱仝,梁山座次第十二位,郓城县马兵都头。朱仝,是梁山八骠骑之一,也是梁山上座次最高的“都头”。

93、马弓手

“马弓手”不是官职,是指骑马用弓箭的士兵,或马军中的弓箭手。相当于“狙击手”、“炮手”、“枪手”之类的称呼。

94、保正

古代农村每十户为一保,设保长;每五十户设一大保,设大保长;每十大保(也就是五百户)设都保,都保的领导叫都保正,还有一个副保正。那时候家庭人口比较多,平均一户五个人,五百户人家大约两千五百人,那时候没有区的概念,就是县,大县设县令,小县设县长,保正大体上相当于现在乡长职位

95、牧童

放牧牛羊的孩童

96、私塾先生

古代中国,儿童启蒙阶段的教育多由遍及民间的私塾来承担。私塾的教师即塾师,俗称私塾先生或先生。

担任私塾先生的主要是科举落第的秀才,其次是未中秀才的童生(儒童),此外,还有少量其他情况

97、打鱼的

阮氏三雄就是梁山泊里打鱼的

98、厢军

宋代士兵分为禁军、厢军、乡兵、蕃兵等等,禁军和厢军属于职业军人,所以都要在脸上刺字,不过禁军待遇好,驻扎在首都,日子过得美滋滋,厢军就惨多了,北宋强调“强干弱枝”,所以精兵强将都被吸纳成为禁军,而老弱病残就留在各地成为了厢军。

厢军打仗弱,待遇低,平时只能干干各种打杂的体力活,也被称为“役兵”,是逃亡的主要对象,而朝廷为了补充各地兵源,也大规模吸纳罪犯充当厢军,所以各个军种中厢军的军纪最差(当然了,表现好的厢军也是有机会升入禁军的)。

99、禁军

禁军,是封建时代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军亲卫军近卫军御林军等不同称呼。在封建时代式微后,这些名称往往成为军事荣誉称号,授予建立特殊功绩的部队。

北宋 称正规军为禁军或禁兵。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军、乡兵中选拔,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分隶三衙。除防守京师外,并分番调戍各地,使将不得专其兵。每发一兵,均须枢密院颁发兵符。禁军士兵实行募兵制,且沿五代朱梁定制,文面刺字,社会地位低于一般人民,一旦入伍,终身服役,直至老疾退役。北宋亦有厢军、乡兵和蕃兵,但厢军俸钱只有禁军的一半,故战力不高。

《宋史·兵志》:“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诸州之镇兵,以分给役使,曰厢军;选于户籍或应募,使之团结训练,以为在所防守,则曰乡兵。”

100、奶公

对于乳母之夫的尊称。

关于作者: 鸟叔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