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龙漫远博士获2022年度古根海姆奖

广告位

4月8日,四川农业大学著名校友、芝加哥大学教授龙漫远博士因其在发现和创立基因起源概念及其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获2022年度古根海姆奖。在生物学领域,今年仅有3名科学家获此殊

4月8日,四川农业大学著名校友、芝加哥大学教授龙漫远博士因其在发现和创立基因起源概念及其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获2022年度古根海姆奖。在生物学领域,今年仅有3名科学家获此殊荣。

龙漫远博士

美国古根海姆奖(John Simon Guggenheim Fellowship)是1925年以来由约翰·西蒙·古根海姆纪念基金会每年颁发给“那些表现出卓越多产学术能力的学者和科学家或非凡创造能力的艺术家”。古根海姆奖是一个跨所有学术与艺术领域的奖励,被认为是科学艺术领域中最重要的奖项。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学者先后仅5人曾在音乐、历史、建筑艺术、化学和生物学领域获得过古根海姆奖。古根海姆基金会将于今年6月7日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正式授奖。

龙漫远博士是四川农业大学农学77级毕业生、作物遗传育种学81级毕业生,1984年底毕业留在原农学系生物统计教研室(现玉米研究所的前身)任教,1987年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学习,1992年获博士学位,1997年在哈佛大学结束博士后研究后应聘到芝加哥大学任教,现任芝加哥大学的埃德娜·帕帕齐安杰出教授。

龙漫远博士在1993年发现第一个“年轻”的基因——西非果蝇物种精卫基因,他用《山海经》中的“精卫”来命名这个新基因,并登上了《科学》杂志。这项研究成果打破了生物学界长期相信基因不变的理论。后来的数十年间,龙漫远博士与他的学生、同事的研究证明,没有一个生物物种是没有新基因的。他所在的实验室还用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等方法进一步证明这些新基因常常演化出重要功能,从而打破分子生物学教科书中的“基因功能不变”的经典论断,揭示了地球生命在功能上的巨大多样性。

近年来,龙漫远博士的实验室证明,一个新的基因能够大规模从非编码区间从头产生,否决了生物化学界曾长期信奉的“蛋白质结构域长期不变”的理论,被美国医学杂志评为“2019年挑战医学的基本观念的15篇文章”之一。 他的团队近年还证明了正常基因在功能上的“不完美性”,推翻了长期认为达尔文的适应性选择会优化基因及其功能的理论。

“哪怕最伟大的科学家,都有错的时候。所以你不能够盲从,你一定要有勇气挑战他,找到正确的结果。”在中国科协、光明网主办的《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节目中,龙漫远博士曾这样说道。数十年来,他的一项项研究和成果都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而他历来坚持的理念,正是对川农大精神的真实写照。

生物学是一门基础科学,随着生物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如今,生物学的影响已突破种植业、畜牧业、医疗、制药等传统的领域,扩展到食品、化工、环境保护、能源和冶金工业等多方面。同时,生物学的发展也越来越深入,从基因组学发展到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领域。

作为一所以生物科技为特色的高校,四川农业大学的生物学学科发展历史悠久、实力突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生物学学科为主体的生命科学学院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并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学院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下设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4个二级学科,其中植物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拥有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技术专业于2020年进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近年来,从川农大生命科学学院走出的学子,大都进入了国内985、211及双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深造,足以说明学院雄厚的教学实力和显著的育人成果。

“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这16个字展现了历史的沉淀、精神的凝聚和升华,它们深深地扎根在四川农业大学的办学理念之中,体现在代代川农人的薪火相传、传承弘扬上,一代又一代的老师和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川农大精神。以龙漫远博士为榜样,相信川农大还会不断涌现出一批批充满勇气、敢于挑战,富有科研精神的中国科学家,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更大的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

本文素材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新闻网、光明网、四川省生物信息学学会、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官网、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官网

关于作者: 鸟叔

为您推荐

广告位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