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二师华山中学(“科普直播连线”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活动形式)

广告位

科技日报记者 陈 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的孩子们,最近享受到了来自南海的原汁原味的“海洋科普盛宴”。从国际海洋发现计划368航次到5月31日,在过去的两个月里,美

科技日报记者 陈 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的孩子们,最近享受到了来自南海的原汁原味的“海洋科普盛宴”。从国际海洋发现计划368航次到5月31日,在过去的两个月里,美国大洋钻探船“决心号”已经完成了47次与世界各地学校的直播,其中华山中学是“幸运儿”。

202257113EJEUQ.jpg

记者发现,这种从海上普及的“连接科学课程”,在我国科考航次中并不多见。有什么问题?

大海是天然的课堂

北京东城区和平里第四小学的科学老师赵瑞霞很遗憾她的学校没能成为幸运的1/47。

作为北京的一所学校,赵瑞霞和她的学生们其实拥有国内很多地区无法比拟的海洋科普资源:海洋日、地球日等主题宣传科普;开设博物馆课程,去海洋馆、极地科学馆学习考察。不过她还是很期待网上的科普。“我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形式,是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对于学生来说,会觉得非常新奇和神秘,自然会对结果产生期待,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和兴趣。"

“科普直播连线”是“决心号”每次航行的“必做动作”。目前已与中国、美国、英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家的学校和学术机构成功开展了多次教学活动。图为中国首席科学家池志楼在讲课。

事实上,在“决心号”与我们学校的直播对接之前,我国的考察船“海洋六号”在2013年也进行了相关尝试。当时,在科技日报记者左的策划下,首席科学家刘、船长蓝明华和三位科研专家通过卫星连线,在广州给近百名中学生讲课。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何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是中国首次与太平洋作业现场对接的科普活动。

新闻报道被认为是目前海洋科普的重要手段,但一位有着多年海洋科研经验的业内人士认为,仅靠新闻报道来提升科普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新闻报道措辞很好,很多学生看不懂,可能没时间看。

采访中,很多人提到了航天员王亚平的太空授课。上述人士认为,大海是天然的课堂,教具甚至不需要特别准备。海洋深处蓝色的海水可能是科普素材。

有制度保障才能成为常态

本报《决心》报道的记者张盖伦在船上还担任了中国学校申请课程的联络员和科普课的直播主持人。图为张盖伦与小学生互动。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大部分海洋科考航次都是开放的,组织类似活动难度不大。不过,何直言,“对我自己来说,出海是家常便饭,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够”。

“没想到”,这其实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海洋从业者的心声。目前,国家重点研发;d计划曾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发表科普文章,但由于海洋科研,特别是借助旧船,海上连线涉及资源多(包括船舶通讯条件,当然更重要的是经费保障),操作难度大。科研人员在制定用海计划时,更多考虑的是完成航次的科学任务。

十多年前,卢惠生作为船长,带领“大洋一号”船圆满完成了中国首次环球科考任务。受限于通讯条件,当时通过电话进行的科普连线主要是让他从海上向陆地上的科普活动宣读“贺信”。他还发表了船长的日记,但他承认写日记时很迷茫,不知道写什么。书出版后,他在交流中发现了读者的担忧,一出海就是一两年。“如果有就更好了

“比如我愿意做科普,但是我自己没有精力去接触科普对象。更重要的是,我不知道做科普是否合适,我怕它不会取悦我。”一位下海多年的“老海洋”认为,美国科考船制度化的“连接科学课程”值得借鉴。“花纳税人的钱,就应该向公众说明,进行网上科普。关键是项目方有科普意识和意愿,科普专员提前精心策划,需要制度保障成为常态。”他说。

关于作者: 鸟叔

为您推荐

广告位

发表回复